人工耳蝸的定義
人工耳蝸是一種可以幫助重度和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恢復聽力和言語交流能力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其基本原理是繞過發生病變的內耳毛細胞,將聲音能量轉化為電信號直接刺激耳蝸中殘存的神經元細胞而產生聽覺。
人工耳蝸構成
人工耳蝸的主要部分包括體外部分和植入部分。
1、體外部分包括:①外部麥克風:拾取聲音并轉化為電信號;②言語處理器:可根據預先設置的編碼策略對接收的電信號編程;③傳輸線圈:將言語處理器提供的信號轉為射頻信號傳輸給接收-刺激器。
2、體內植入部分包括:①接收-刺激器:接收射頻信號并轉化為電脈沖,刺激電極陣列;②多通道電極陣列:電流通過植入的電極直接傳送至耳蝸中殘存的神經元細胞從而產生聽覺。
人工耳蝸的基本功能
人工耳蝸必須取代真實耳蝸的兩大基本功能:轉換和編碼。
1、轉換:在最簡單的模式下,人工耳蝸分析獲得的聲音能量,通過將其轉化為電信號,與放大、壓縮、過濾、提取等處理相結合,使其與人耳所能接受的電刺激強度動態范圍相匹配。電信號從外部裝置經過皮膚傳入耳蝸內的電極陣列,而后將編碼后的信號傳輸給殘存的聽覺神經元成分—螺旋神經節和軸突。刺激部分沿聽神經傳送到大腦,并在大腦被翻譯成有意義的聲音。
2、編碼:編碼策略定義了聲音轉化為電信號并能被大腦識別翻譯的方法。編碼策略的效率越高,效果越好,大腦能從人工耳蝸輸入的信息中識別含義的可能性越高,而沒有含義的聲音只是無用的噪聲。
人工耳蝸植入術的適應人群
1、同時滿足以下條件者:
?、匐p耳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②最佳年齡應為6個月-5歲;③配戴合適的助聽器,經過聽力康復訓練3-6個月后聽力語言能力無明顯改善;④無手術禁忌癥;⑤對人工耳蝸有正確的認識和適當的期望值;⑥家庭的支持。
2、人工耳蝸禁忌癥:
?、俳^對禁忌癥:內耳嚴重畸形,聽神經缺如,嚴重智力障礙,無法配合語言訓練者,嚴重的精神病患,中耳乳突有急、慢性炎癥未消除者;②相對禁忌癥:包括全身一般情況差,不能控制的癲癇,沒有可靠的康復訓練條件。
人工耳蝸手術的術前評估
1、醫學評估:采集病史和耳科學檢查。病史采集的重點是耳聾病因和發病過程。術前要求植入側耳部沒有感染,鼓膜完整,如達不到,術前需先進行內科或外科治療。
2、聽力學評估:判定此手術是否適用。評估包括無助聽聽力和助聽聽力兩種情況,對于語前聾兒童進行植入前評估時,主張進行系統全面的檢查。
3、影像學評估:評估耳蝸發育情況是否存在先天畸形。
4、語言能力評估:判斷患者現階段的語言能力狀況。
術前康復訓練和助聽器配戴情況:更好了解患者聽力情況,為以后聽覺語言訓練打好基礎。
5、心理、智力及學習能力評估:幫助家長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人工耳蝸植入術
1、器械:耳根治,耳纖維器械,耳蝸器械,動力系統手柄及鉆頭,面神經監測系統。
2、敷料:耳根治敷料(三個孔巾)。
3、一次性物品:兒外針,15號刀片,7號線*1,吸引器頭,吸引器管,小紗布15塊,9*10刀口貼,棉簽,注射器1ml*2,5ml*2,20ml*2,腦科膜,顯微鏡套,燈把*1,骨臘*1,油紗條*1,明膠海綿*1,小棉片*1包,酒精球若干。
4、貴重物品:針型電刀*1,口腔雙極*1,V905*2,愛維*1,小彈繃1,沖洗水管*1,人工耳蝸*1。
5、手術操作:全麻下進行,現在手術通常采用乳突-面神經隱窩入路。將患兒去枕平臥,患耳朝上,頭下墊頭圈,防止耳朵受壓。雙眼涂金霉素眼膏,保護角膜。正確插入面神經導線電極,固定牢靠,保證其正常工作。
常規消毒鋪單后,協助醫生安裝顯微鏡套,連接電刀、吸引器、雙極電凝、電鉆、面神經監測,在手術過程中隨時巡視,保證物品供應。
根據不同的人工耳蝸裝置,選擇不同的手術切口,常規距乳突上方5mm,距耳后溝5-10mm呈“C”型,切開皮膚,分離皮下組織和肌肉。暴露乳突骨質。按照植入物的大小在乳突后部骨質上用電鉆磨出一個相應大小的骨床。骨床周圍用小的切割鉆頭磨出若干個小孔,以備穿線固定植入物。
行乳突開放術,開放竇口。開放后鼓室。用直徑1.2mm的金剛鉆頭在骨岬上開窗。插入試驗電極。然后把待植入的人工耳蝸放入準備好的骨床內,將刺激電極從骨岬開窗處插入耳蝸,參照電極放在顳肌下面。用縫線固定植入物。逐層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傷口加壓包扎。
無菌管理,因耳蝸是極易發生感染的植入異物手術,所以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嚴格控制參觀手術人員數量,不超過3人,減少人員流通,減少電動門的開啟次數,嚴格監督整個手術過程中的無菌操作,加強巡視。
手術前由兩名護士認真核查植入物包裝質量、生產日期、確保植入物有效期等是否合格。核對手術器械名稱、型號、規格、批次等信息,核對無誤后將其信息記錄在護理手術記錄單上,將植入器械的資格證、條形碼貼于植入物三聯上。
術后并發癥
鼓膜或外耳道穿孔,骨索神經麻痹,頭皮厚而影響信號傳輸,眩暈,電刺激時出現面神經抽搐或疼痛,切口嚴重感染,乳突血管或乙狀竇損傷導致大出血,腦脊液漏,面神經麻痹,腦膜炎等。
術后調機
開機指為患者配戴并開啟外部裝置—言語處理器的過程,多由醫院或植入中心完成。一般術后2-4周可以開機進行調試。術后調試主要是通過外部言語信號處理裝置,利用相關軟件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言語編碼策略,設定最利于患者康復的參數。一般開機后第一個月內每周調機1次,之后每半個月或1個月調機1此,待聽力穩定后調試時間間隔逐漸延長,最終1年調機1次。
康復訓練
聽力語言康復訓練手術的成功不代表聽力的恢復,人工耳蝸植入術后,康復訓練和聽力語言訓練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要求家長和患兒做好長期訓練的心理準備,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要使他們認識到,患兒開機聽到聲音時其聽力年齡只能以0計算,他們要像正常兒童所經歷過的察覺聲音-學會區別-確認聲音-理解語言-發展說話-建立聽覺言語系統的過程,尤其是患兒已錯過聽覺言語發育的最佳年齡,可能這個過程更加漫長。除了正規語訓外,家長應鼓勵患兒平時多與人溝通、交流,多看電視,聽音樂等,使患兒慢慢地回歸生活,融入生活。